【CIBS 第48季】《唐樓的蛻變》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 (RTHK CIBS) 第48季《唐樓的蛻變》 時間:2025年4月7日逢星期一 晚上八點(逢星期二零晨一點三十分 重溫香港電話第一台) 頻道:AM 621香港電台普通話台 https://www.rthk.hk/.../prog.../p2008_tonglau_transformation 第一集:失而復得的第一代唐樓初代唐樓 永和雜貨店」 嘉賓:陳國豪先生 (尋蹤覓蹟創辦人) 主持: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新加坡廈門街兩旁的店屋、五腳基,以及陳桂蘭街的店屋 (上) 客席主持: 芭莉, 凱文, 吉, Edith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懷舊商場 618 —上海街 600 至 626 號 訪問嘉賓:麥中𠎀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 主持 :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芭莉 在中環嘉咸街與威靈頓街 120 號交界矗立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唐樓,估計有超過 130 多年歷史,屬維多利亞時期建築。其前身為 30 年代開業的「永和號」雜貨店。這座香港僅存「背靠側」唐樓,擁有珍貴的廣東青磚外牆、金字瓦頂與木樓梯。今集將從這座百年唐樓探討唐樓如何印證香港城市發展。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介紹廈門街與陳桂蘭街的店屋是新加坡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 上海街600至626號,具有近百年歷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上海街10幢戰前唐樓,經市建局復修工程,蛻變成在旺角鬧市中佔一席位的「618上海街」,建築群似新亦舊,將時光徐徐壓縮起來。 第二集 :以唐樓作保育傳統文化載體:蘇杭街百年老店「源吉林」 嘉賓:施志明博士 (香港史學會理事) 主持: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店屋(下) 客席主持: Valerina, 吉, Kelvin, May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灣仔茂蘿街 7 號 訪問嘉賓:麥中𠎀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監) 主持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吉(藝術工作者) 上環蘇杭街 112 號,正是百年老店「源吉林」盒仔茶的所在地。店舖自一個世紀前便座落於一座建於 1889 年前的唐樓,逾百年仍屹立不倒。紅色大木門牌、法式窗門陽台、雕木裝飾,盡顯第一代唐樓的建築特色。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介紹檳城喬治市的店屋不僅是南洋華人文化的象徵,更是這座城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討論M7茂蘿街7號,這是市區重建局位於灣仔區的保育活化項目,於2013年7月開幕。項目範圍包括十幢建於1910年代,現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樓宇。經保育活化後,保留了露臺、法式窗戶、欄杆和木樓梯等。 第三集 : 以唐樓作保育傳統文化載體:中環皇后大道中172-176號 嘉賓:陳翠兒建築師 (香港註冊建築師) 主持: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 廣州騎樓 客席主持: 凱文、Edith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大坑火龍文化館 訪問嘉賓:林筱魯 (香港城市規劃師) 主持 :吉(藝術工作者)、三月(平面設計師) 儘管中環早已因城市發展和市區更新而經歷不少變遷,該處仍可找到一些建於1900至1920年代的戰前唐樓,好像皇后大道中172-176號,約於1903年前興建,曾經為香港首間先施百貨的所在地,參考了西式新古典設計,其迴廊的設計與後來興起之「廣州式騎樓」相似。今集為大家送上這座珍貴唐樓背後的故事。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作為嶺南地區的標誌性建築,廣州的騎樓在設計上兼顧實用與美觀,底層商店有寬敞的走廊,可以為地面行人和商戶遮陽擋雨,適應南方潮濕多雨的氣候。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介紹大坑火龍文化館位於書館街12號,原建築物是於1909年創立的「孔聖義學」,後於二戰時期被毀,戰後得到大坑坊眾福利會捐助作原址重建。 新建築物於1949年落成,並繼續辦學。 該建築物於2010年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第四集 : 以唐樓作保育傳統文化載體:荷李活道60號:公利真料竹蔗水 嘉賓:施志明博士 (香港史學會理事) 主持: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 澳門唐樓 客席主持: 吉、Edith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昔日唐樓的售樓書 訪問嘉賓:李世業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員) 主持 :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 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中區仍有不少建於1900至1920年代的戰前唐樓,例如屹立於荷李活道60號之唐樓,昔日為華仁書院創校校址,現為公利真料竹蔗水的所在地,與鄰近的商業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第二部份:「四方唐樓」介紹澳門唐樓如福隆新街的商業繁華、板樟堂街的宗教文化和沙欄仔街的手工藝傳統,皆展現了澳門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深厚內涵。 第三部份: 昔日售樓書大多手繪出樓宇外貌、室內設計,書身較薄,三四頁只描述周圍社區環境、樓宇平面圖、用料和地圖,有些大字揮毫寫上氣魄詩句 第五集:以唐樓配合新建築的對話:醫局街170 號:深水埗社區發展的見證者 嘉賓 :Alfred Ho 何尚衡 (考城學社創辦人)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 馬六甲店屋 客席主持 : 凱文, 芭莉, 吉, May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F11 攝影博物館 嘉賓 :Professor Douglas So 蘇彰德教授 九龍深水埗醫局街170號也是1920年代的「廣州式騎樓」唐樓,值得留意的是他的支柱與意大利的塔司干柱式風格相似。 第二部份: 介紹馬六甲店屋,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領馬六甲,為當地帶來了天主教和貿易,同時也對當地的建築風格產生了影響,這些特徵至今依然可見。 第三部份:F11攝影博物館是香港一間私營博物館,以攝影為主題,於2014年9月起開放。 第六集:以唐樓作新舊文化共存的實証 :南昌街117 至125 號:深水埗區內現存最大型唐樓群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 林筱魯Andrew Lam (香港城市規劃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馬來西亞雪蘭莪的店屋 客席主持: 吉、May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唐樓與電影 嘉賓 : 馬志明(電影美術指導) 南昌街 117 至 125 號是香港一連五座的戰前唐樓群,這五座戰前唐樓分別建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不同時期, 此為區內現存最大型唐樓群,其中117號為著名的「南昌押」,現為香港開設不少典當舖的賭業大亨高可寧家族經營的典當舖。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介紹馬來西亞雪蘭莪的店屋大多呈現出融合不同文化的獨特風格,而雪蘭莪的店屋更顯現出現代化與傳統的結合。 第三部份:探討唐樓與電影的關係,隨著城市的發展,唐樓無可避免地需要逐一拆卸,被高樓大廈所取締。例如位於上環華賢坊與永利街的十數棟唐樓,就成為小數認識唐樓歷史與拍攝其風貌的良好素材。 第七集:唐樓與洪拳發展 (威靈頓街132號、藍屋和高士打道116-118號 ) 嘉賓 :張彧博士(香港收藏家協會終身會員)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印尼雅加達的店屋、三寶瓏的店屋 客席主持 : Valerina, Kelvin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南角咖啡店 嘉賓 : Calvin Chan (南角咖啡店老闆) 黃飛鴻是嶺南武術宗師及漢醫,南拳流派洪拳的名家,有「獅皇」之稱。其妻子莫桂蘭與黃飛鴻的黃家兒子,及黃飛鴻徒弟林世榮、鄧秀瓊移居香港,在威靈頓街132號、藍屋和高士打道116-118號的唐樓開館授徒。 第二部份:介紹印尼雅加達的店屋多受荷蘭殖民影響,體現了歐洲古典建築風格。這些店屋通常具有高天花板、長窗戶和寬闊的門廊,給人一種開放和通風的感覺。 第三部份:南角咖啡店坐落於南角街唯一的戰前唐樓中,歷史悠久,前身為「怡順榮機器五金」,據說已丟空多年,直至近來才被改建為Cafe。 第八集:以唐樓作新舊文化共存的實証 :彌敦道190 號:隱藏多年的抗日血淚史 嘉賓: 蔡思行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學部講師、香港歷史研究者)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中國台灣街屋、亭仔腳及不見天街 客席主持: Kelvin, Valerina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唐樓與小店 嘉賓 :陳絲瑋 Savia Chan (Atelier Hon’ne 珠寶設計師) 坐落在彌敦道及柯士甸道交界處的彌敦道190號,見證着抗日時期一個「特務」故事。這幢歐式建築於1937年落成,由一對美國華僑夫婦興建,他們定居香港後,打算把美國飲食文化帶來港,在居所的地舖開設了永青餐室。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介紹街屋建築的另一特色是前面附加的簷下通道,閩南語稱為「亭仔腳」,類似中國南方的「騎樓」與星馬的「五腳基」,為行人提供不受天雨影響的步行空間。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探討唐樓的前身是傳統的象牙店舖,其後出租為珠寶首飾展示店及工作室,她們如何活化此唐樓的空間? 第九集:以唐樓配合新建築的對話(作街區及大型建設的歷史故事)太子道西200 號:香港市區現存最完整戰前洋樓群 嘉賓:許焯權教授 (香港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柬埔寨貢布、 桔井市的店屋 客席主持 : Valerina, 吉, May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深水埗大南街大金龍藥材 (北河街58號) 嘉賓 :張卓立 (媒體工作者) 太子道西190-212號原為一列十六幢洋樓群,於1932年興建。洋樓樓高四層,有傳統的中式騎樓設計,又有摩登外型,其中外牆鱗狀裝飾獨特時尚,住客多是中產人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介紹柬埔寨貢布市的店屋主要建於法屬殖民時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當時法國殖民者規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店屋見證了貢布作為重要港口城市的繁榮與衰退,也反映了當地與外來文化(如中國、越南及法國)的融合。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介紹北河街58號是深水埗首位發展商李炳在區內所建的樓房之一。它的前身為「成豐押」,但1970年搬離後便由「大金龍參茸藥材海味公司」接手至今,這是香港現存僅有的直角轉角唐樓之一。 第十集:以唐樓作為生活文化的模式: 十三街唐樓群:土瓜灣的生活日常 嘉賓: 何尚衡 (考城學社創辦人)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越南河內、堤岸、河仙市的店屋 客席主持 : 凱文、吉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保良局V54 「藝術家駐留大宅」 嘉賓 : 保良局青少年事務部督導主任 徐嘉敏Carmen、保良局V54 單位主任 許懷恩Cathy 十三街唐樓群發展於1950年代,為第四代唐樓,見證土瓜灣的工業發展。從天井抬頭望,會發現頂層如梯級般形成斜面,原來是源於1969年,港府在《建築物(規劃)規例》中增添「街影法」,限制建築物的高度,以確保街道的陽光充足和空氣流通。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介紹越南的店屋(Shophouses)因其融合東西方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價值而聞名。在河內、堤岸(胡志明市的華人區)和河仙市,每個地方的店屋都有其獨特的建築特色和社區意義。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V54是一幢建於1920年代並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法式私人大宅,由保良局前主席梁安琪,BBS慷慨借出以推行「V54年青藝術家駐留計劃」。計劃自2016年開展以來,為本地或海外年青藝術家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短期住宿與交流服務。 第十一集:以唐樓作為生活文化的模式:「卅間」唐樓群:消失不了的社區羈絆 嘉賓:陳嘉文 Clara Chan (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副會長、獅子頭文化工作室總監) 主持人:鄭炳鴻教授 (華南城市文化保育專家)、猶利亞 (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深圳南頭古城、潮州市、海口市 客席主持 : Kelvin, Valerina 第三部份「唐樓新舊交融」: 「精神書局」 嘉賓 : 黃寶龍(Sam)「精神書局」負責人 卅間文化景觀,包括多種不同型態的唐樓,例如沿華賢坊西階梯拾級而建的兩層高小型唐樓,可説是舊城中環碩果僅存。 第二部份 :「四方唐樓」介紹深圳南頭古城,作為深圳的歷史文化中心,始建於唐代,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潮州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以其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而著稱。海口是海南省的省會,擁有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如假日海灘和各類公園。 第三部份: 「唐樓新舊交融」八十後黃寶龍(Sam)是店舖掌舵人,同時是第三代傳人。「精神書局」是Sam的爺爺黃森在1958年創立,名字寓意「精神食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