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BS 第32季】《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第十三集 : 共建啟德河 30/6/2021
主持 :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凱文(業餘攝影師和紀錄片導演) 嘉賓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啟德河原稱啟德明渠,昔日位處海邊,隨著1920年的啟德濱填海工程和啟德機場的興建,逐漸演變為一條人工河道。啟德明渠一直為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其後渠務署於2012年展開啟德河改善工程,加入多項綠化及景觀美化元素,嘗試將河道與周邊社區重新連結。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文物建築保育與城市發展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要保育就要珍惜過去先人留來的文物和脚印,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發展是硬道理。要發展一幅地皮,地產商首要看的是經濟效益,有沒有可能將文物建築所在地皮的發展權益、發展潛力用盡。 香港在過往的經驗是靠換地,換地方法之外,要做到即保育又發展的方法,是將文物所在地點的可發展地積比 plot ratio 或可建總樓面面積,轉移到相鄰的地皮。 第三部份:「世界各地點保育」韓國清溪川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張國麟 Alan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總監、建築師) 韓國首爾的清溪川 ,清溪川橫跨首爾10.84公里,過去的朝鮮時代(1392~1910)作為首爾下水道使用的地方。韓國光復之後展開了覆蓋工程,於2005年施行復原工作,而起點位於世宗路清溪川廣場,亦都是清溪川最著名的景點,從清溪川廣場開始的流水總共穿越過22座橋,,裡面有八大觀光景點,最後流向漢江。每逢假日就會封街不讓車輛進入,令廣場、水邊空間、道路變成市民用作休息和欣賞文化的空間, 夏天亦可以令附近環境的溫度降低一點。 https://fb.watch/6r5Iv83u1r/ 第十二集 : 盬田梓—一條天主教客家村落 23/6/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鄺心怡建築師 西貢鹽田梓有近三百年歷史,乃本港少數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村內過百年歷史的聖若瑟小堂,為全港保存最妥善的鄉村教堂;近年村民更積極復修鹽田,努力保存鹽田梓的傳統文化。兩者先後於2005和2015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殊榮,令這村落再現生機。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文物建築保育建議的規範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明白歷史建築有什麼構件、什麼元素是建築的重要性後,干預或活化時要有詳盡的規劃,管理改變的基礎是對文物建築的構件有絕對的認識。 而文物建築的保育活化最困難的地方是當原有的生命不再適合,要用新的用途及業主在使用時新的要求,而文物建築活化最困難的是要符合現代建築的條例。 第三部份:「世界各地點保育」: 南韓新安郡太平鹽田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高家揚 Rina (香港建築師、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南韓新安郡太平鹽⽥」為全羅南道新安郡曾島的鹽田,亦是韓國內最大的天日鹽產地。在這裡可見識天日鹽的生產過程,還可以親手製作體驗。太平鹽田於1997年被列為近代文化遺產,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把太平鹽田和新安泥灘列入生物圈保護區(Biosphere Reserved). 第十一集 :舊鯉魚門軍事要衝 16/6/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蕭國健教授(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教授) 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前身為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炮台盤踞維多利亞港東面,位處軍事要衝,英軍早於1844年在此建立多座軍事設施,如士兵營房、彈藥庫等,卻在1941年被日軍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經妥善復修,已成為本港軍事歷史的重要地標。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傳統建築技術上-裝飾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當大家踏進一個文物建築時,很多時都被內面的裝飾工藝所吸引,因為在文物建築中,建築和藝術呈現為重要的文化載體。 在西洋的建築中,特別是在教堂的歷史建築中,可以見到很多石的雕刻、彩繪玻璃、玫瑰窗,這些裝飾大多是以聖經的故事為主題,傳達信仰的內容。 當進入一個中式建築時,無論是書室、祠堂或廟宇,很容易被裏面的磚、木、石三雕吸引。 第三部份:「世界各地點保育」- 丹麥赫爾辛格海防博物館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張國麟 Alan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總監、建築師) 丹麥海事博物館,自1915 年以來,這個博物館一直藏在歷史同戰略意義的克倫堡裡面,直到 2000 年,這座城堡同周圍地區被指定成世界遺產,導致博物館被逼遷,需要在隔離有60年歷史的船塢落腳,跟城堡、海洋保持相鄰的關係。 https://fb.watch/69EVTDuhSh/ 第十集 :薄扶林村—港島區最早的村落 (9/6/2021) 主持: 鄭炳鴻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潘浩倫建築師 (中大建築系客席助理教授)、高永康(Nigel Ko)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成員 薄扶林村為港島區歷史最悠久的原居民村落,早在1819年的《新安縣志》已有相關記載。時至今日,村內房屋仍保留「前舖後居」的特色,並且保留了多項傳統習俗,例如「化神福」一個歷史悠久民間宗教儀式,以及每年中秋節舉辦的舞火龍活動,體現出村民對保育村落文化與社區脈絡的堅持。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 傳統建築技術:木結構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香港傳統歷史建築中有不少都是木結構的。木結構的優點是拉力強度高,抗壓能力比較底。木結構可以預制,裝嵌可以比較快速,加上在香港或中國地方木材普遍,所以廣泛使用,木材較輕,容易運輸。 第三部份「世界各地點保育」:台灣寶藏岩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 高家揚 Rina (香港建築師、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人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寶藏巖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 https://fb.watch/5_s_YJ6Xq_ 第九集 :馬鞍山鐵礦村—見證採鐵礦年代 2/6/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伍美琴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 馬鞍山自1906年起已有開採鐵礦紀錄,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全盛時期,礦工數目達三千人。他們及其家眷在礦場旁邊搭建房屋,逐漸形成極具規模的礦村,曾有接近一萬人聚居。本集將介紹馬鞍山礦村,讓人認識本港盛極一時的採礦業,並探討現今礦村活化和保育工作的發展及成果。 第二部份 :「保育練心術」: 傳統建築技術 - 磚石結構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香港具文物價值的歴史建築,特別是傳統的西式建築,大部分都是磚石結構,磚石結構的特點就是用磚或石頭砌成牆體,用來圍合一個空間和支撑著整個建築物屋頂的結構。 在西式的文物建築中,可以見到工匠很高的砌磚技術,在中式建築中,亦有磚石的牆體,特別是在祠堂及廟宗中,兩邊的山牆都是用中式砌磚的方法。大家可能留意到西洋建築用的磚是紅色的,而中式建築用的是青磚。 第三部份:「世界各地點保育」: 日本石見銀山遺跡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高家揚 Rina (香港建築師、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石見銀山是日本首度採用「灰吹法」精煉的地區,大幅提升銀的產量與品質,是日本最大的銀山。石見銀山的銀礦產量在17世紀初達到巔峰,之後便逐漸走下坡。進入明治時期,轉由民間業者掌管,轉而開採銅礦,但經幾番天災影響而休山。 https://youtu.be/xPfoQPzul4c 第八集:古蹟盡在大潭水塘 26/5/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潘新華博士 (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教授) 港島南區的大潭水塘於1888至1917年間落成,是香港早期興建的水務設施。該處可找到多座維多利亞式水務建築,包如石砌輸水道、石橋、水壩,部分更被列為法定古蹟,人們可從中了解本港百多年的供水史。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文物建築保育建議的規範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明白歷史建築有什麼構件、什麼元素是建築的重要性後,干預或活化時要有詳盡的規劃,管理改變 Manage the Change。管理改變的基礎是對文物建築的構件有絕對的認識,知道什麼構件和元素反影文物建築的重要性和真確性,當然要分析損毀的程度,和要用什麼的手法去更正和修補。 第三部份 ;「世界各地點保育」 澳洲塔斯曼尼亞卡塔賴特峽谷保護區(Cataract Gorge Reserve)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李孝斌 (同心設計總監、建築師、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碩士)Wilson 塔斯曼尼亞係澳洲唯一嘅島州,擁有航海時代嘅光榮歷史,亦係自然生態保護得最完善嘅地方,全州超過1/3係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同歷史古蹟。保護區雖然部分發展成為休閒度假中心,有餐廳、咖啡店及燒烤設施等,但是都保留原始的天然環境。 https://youtu.be/ZhYYEdXN7ug 第七集 戰前唐樓藍屋建築群 19/5/2021 主持: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黃英琦 (Ada Wong) MaD 創不同召集人,Good Lab 創辦人 漫步灣仔石水渠街,不難找到1920年代建成的藍屋。它樓高四層,採用嶺南建築風格,是本地少數設有露台的唐樓。藍屋與附近的黃屋、橙屋相連,現已成為集居住、展覽空間和社區中心於一身的建築群,讓人們回顧香港的歷史,更於2017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其經驗值得參考。 第二部份 : 「保育練心術」:保育建議方案 (3 mins)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建築保育在香港雖然發展了只有50年,但已發展了一套制度去指引如何長「做」一個文物保育的工作。基本上保育工作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去了解文物的價值和Understand the Place;第二是管理干預的方法,Manage the Change。 第三部份 :「世界各地點保育」:台北紅樓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毛家謙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Dr Mo 西門紅樓在20世紀初、日治時代期,「西門紅樓」其實是西門市場。原本在旁邊的「新起街」,其實有一個用木結構造出來的市場建築,供應當地日本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因著日治時的市區改正計劃,台北城牆與西門的台灣總督府被拆除,而日治政府就順帶興建擁有更完善的配套,及設計上用上鋼筋混凝土建造的西門市場來取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除了販賣日常生活的所需品和濕貨,紅樓的樓上還有售賣休閒用品、西藥,還有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從此看來,「西門市場」十足我們香港最多的Shopping Mall,它是台北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休閒的場所。 https://youtu.be/xhr6fs0OmAE 第六集:保育中環政府山 12/5/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羅雅寧 (政府山關注組成員) 「政府山」可溯源自英國1841年管治香港後,將中區一帶的山坡劃為行政及管治中心。政府於2010年欲將位於政府山的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拆卸重建,隨即引起各界反彈。在民間極力爭取下,政府最終決定將整個政府山建築群保留下來。「政府山」有何獨特歷史價值?民間社會在城市保育上可扮演甚麼角色? 第二部份:「保育練心術」: 香港歷史文物建築類型(二)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隨著英國人於1841年管治香港,帶來了西洋建築/西式建築。最早的西式建築主要是軍事設備和軍營,英國人亦帶來了他們的宗教和教堂。為管治香港,有很多政府的辦事處和設施,原本是英式的建築,但在日治時期加上了不少日本的色彩。英國人亦將他們的教育體系帶到香港,所以有很多的書院。 香港最具特色的建築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因為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滙的地方。 第三部份: 「世界各地點保育」:澳門古城區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李孝斌 (同心設計總監、建築師、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碩士)Wilson 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位於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2005 年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https://youtu.be/l_nFRmGbmo4 第五集: 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 - 油麻地戲院 5/5/2021 主持 :鄭炳鴻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景國祥建築師 1. 油麻地戲院於1930年落成,是市區僅存的戰前戲院,屬於二級歷史建築。近年經活化改建成戲曲演藝場地。戲院建築中西合璧:中式斜屋頂與門口的幾何及藝術圖紋裝飾,加上門旁兩根刻有哭相和笑相的石柱,吸引不少遊人拍照留念。而戲院的發展與附近的油麻地果欄可謂一脈相成。 2. 「保育練心術」:香港歷史文物建築的類型(一)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在香港見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築,大致也以分為三個類型:有傳統的中式建築、西式建築和中西合璧的建築。 1955年李鄭屋古墓的考古發掘,這座東漢古墓提醒我們,香港在英國人管治以前已有中國人在這裏居住。而12-13世紀來到香港新界地區定居的氏族包括:鄧、廖、侯、文、彭及陶。他們的聚居以祠堂為中心。 3. 「世界各地點保育」:廣州永慶坊 主持:鄭炳鴻教授、 猶利亞 客席主持: 毛家謙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Dr Mo 廣州西關老城恩寧路永慶大街曾有「廣州最美老街」之稱 ; 大街經歷活化改造,加入現代創意元素, 變成富有廣州嶺南文化特色的「永慶坊」。原有街坊巷弄上保留和修復西關騎樓、西關名人建築、荔枝灣涌、粵劇藝術博物館、金聲電影院等城市記憶符號,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https://youtu.be/R1Ma6k4C2aM 第四集:虎豹別墅與萬金油花園 (28/4/2021) 主持: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胡燦森先生 虎豹樂圃執行董事(項目發展) 虎豹別墅由「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於1936年建造,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築,裡面有意大利訂製的彩繪玻璃,而虎豹別墅中的萬金油花園亦已拆卸,花園內四處擺放了恐怖的妖怪雕像和壁畫,令人毛骨悚然,虎豹別墅被活化後成為音樂學院「虎豹樂圃」,供人進行 各種音樂,於2019 年 4 月正式開放給大眾參觀。 第二部份 :「保育練心術」: 香港文物建築的價值及保育的困難 主持:林社鈴 (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進行歷史建築物的評級要關注的要素,亦是維修保 育時要留意及保育的重點。評級準則主要考慮以下六個範疇 : 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群組價值、社會和地區價值或集體回憶、原貌保存程度和罕有程度。 香港建築保育現存最大問題 : 在保護私人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時,如何能補償業主喪失的發展權益,及在補償中所涉及的龐大金額,經濟或規劃誘因。在這個情況下,容易引起社會爭議。 第三部份 : 「世界各地點保育」:澳門鄭家大屋 主持 :猶利亞、鄭炳鴻教授 客席主持:毛家謙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澳門歷史城區主要由 22 幢文物建築、街道和 「前地」公共空間組成,其中鄭家大屋是澳門現存面 積最大的民居建築群,它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特徵, 同時糅合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而且它具有很高 的人文價值,例如中國近代名人鄭觀應就在此完成 著作《盛世危言》。 https://youtu.be/KcAGW5nCFSo 第三集: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紡織業的興衰史 (21/4/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吳家健建築師 (南豐集團發展設計部高級建築師) 前身為是南豐工廠大廈,在2008年停止營運後,經活化重建成文藝新地標。除了保留昔日工廠面貌,亦加入現代化建築元素。今集將探討南豐紗廠如何見證香港紡織業的興衰史,以及對推動當代及社區藝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部份 :「保育練心術」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主題: 香港的文物保育資源 在過去半世紀,隨著香港的經濟發展,城市發展普 遍被視為「硬道理」,文物保護一直追不上發展與增 長的步伐。不少歷史建築,特別是私人擁有的建築, 因得不到政策的保護而遭拆毀。政府於 1976 年通過了古物古蹟的法例,並於 1977 年成立了古物諮詢委員會 (編按:古蹟辧),執行古 物事務監督的工作及向古諮會提供秘書服務及行 政支援。 第三部份 : 「世界各地點保育」:中國北京798 主持 :猶利亞、鄭炳鴻教授 客席主持: 張國麟 (一口設計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及總監、建築師)Alan 「中國北京 798 藝術區」可謂當經名噪一時,聚集了不少藝術先驅,它位於北京酒仙橋大山子。2003 年,該區舉辦了一個世界性展覽會。當時有一位伊 拉克裔英國籍女建築師扎哈哈迪達 (Zaha Hadid) 曾提及,那裡是世界上僅存「包浩斯風格」(Bauhaus) 的工業建築群。 https://youtu.be/CTDKny24wJo 第二集: 中區警署建築群 (14/4/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 英國註冊建築師胡燦森 (Roger Wu) 被稱為「大館」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擁有超過170年歷史,建築群內包括三項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地標。今集將帶聽眾認識「大館」的歷史,並探討其古蹟活化計劃之過程與成果。 第二部份 :「保育練心術」 主持: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主題: 探索香港文物資源 1) 歐洲的建築保育學者在 20 世紀初就草擬不同的憲 章,開始制訂文物保育的原則和態度,其中包括: 《雅典憲章》、《威尼斯憲章》、歐洲各國將1975 年訂為「文物保育年」(Europea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Year)、澳洲的 Burra Charter、日本的《奈良文件》(Nara Document)、2002 年中國申請聯合國的文化遺產,並製訂了《中國原則》(China Principles) 第三部份 : 「世界各地點保育」 主持 :猶利亞、鄭炳鴻教授 客席主持: 李孝斌 (同心設計總監、建築師、建築文物保護課程碩士)Wilson Lee 西班牙馬德里「開廈銀行廣場當代藝術館」前身為1900 年代興建的發電廠,2007 年被活化成當代藝術館,由國際知名的瑞士建築師事務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Herzog & De Meuron) 主理。 https://youtu.be/oOwiyyF1Ul8 第一集 保育睇真D 7/4/2021 主持 : 鄭炳鴻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李浩然博士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暨副教授) 甚麼是「保育」?保育是否只是代表「懷舊」和為了保留「集體回憶」呢?究竟「保育」包含了甚麼元素? 我們應如何全面地認識保育呢?以及探討香港現時古蹟保育準則的優劣與成效! 第二部份 :「保育練心術」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現代文物保護的概念其實只有約200多年歷史,在17至18世紀的巴洛克與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文物復修與今時今日一般建築物維修保養基本上沒有分別,直到19世紀初,法國建築師克Viollet-le-Duc 在建築原理字典首次提出「風格性復修」(stylistic restoration) 的概念。然而,同一時期的英國學者羅斯金 (John Ruskin)卻不同意Viollet-le-Duc的看法,他的追隨者於1875年在英國成立一個保護古建築的學會 (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倡議「保育式」(conservative repair),注重歷史建築不同年代的痕跡。 第三部份 : 「世界各地點保育」:意大利博洛尼亞、台灣大稻埕 主持 :猶利亞、鄭炳鴻教授 嘉賓:李浩然博士 1. 自1960年代以來,皮爾•路易吉•塞維拉蒂 (Pier Luigi Cervelati) 於意大利博洛尼亞進行持續文物遺產規劃工作,其原則和程序是將文物保護方式,從單一項目改變為一種整體方法,以保留居民生活空間及翻新遺產,並且根據其實際狀況進行重建。究竟從單一項目改變成一種整體保育方式,對保存當地歷史和自然文化之價值有何重要性?又如何協調公眾及私人參與的歷史區域? 2. 位於台北的大稻埕歷史街區,一直被批評「雖有計劃,卻欠管理」。自2017年9月起,開始成為假日徒步區,假日的街頭活動與一般商圈並沒明顯差異,被指不符合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精神。這些例子對於香港地區文物保育又有甚麼值得借鑑之處? 鳴謝: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 (RTHK CIBS)、各主持人、嘉賓、工作人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