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BS 第42季】《家住香港》
RTHK CIBS第 42季《家住香港》節目由 4/10/2023起,逢星期三晚8:00-9:00pm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 AM621播出,香港電台第一台6/1/2022 1:30pm 重播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一集:亂中有序 : 薄扶林村 嘉賓: 高永康 Nigel (薄扶林村村民、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創始人) 第二部份:「邊度住好啲?」(海外例子) 委內瑞拉加拉加斯 第三部份:「我們的故事」 嘉賓:姜偉權 :長沙灣福華村寮屋居民 主持 :吉,Ming Yi)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猶利亞 #鄭炳鴻教授 #凱文 #牛仔 #芭莉 #吉 #三月 #彭利 第二集 :水陸交替 :水邊棚屋 嘉賓 :廖迪生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大澳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中少數保存了傳統風貌的地方,棚屋、水鄉、橫水渡,更是大澳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 第二部份 :越南湄公河CanTho棚屋聚落 旁白: 三月、凱文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Cần Thơ是一個著名的城市,其位於湄公河下游地區,並以其棚屋聚落而聞名。 這些棚屋被建造在河流和運河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區。 第三部份 : 「我們的故事」- 筲箕灣水邊棚屋 嘉賓 :鄧錦儀(儀女)、Wing 區詠蘭 (註冊社工) 主持:凱文 、吉 鄧錦儀個奶媽是漁民,她住過船和棚屋,曾住在筲箕灣,之後住在七層大廈,之後住在屯門公屋,現在住居屋。 #RTHKCIBS #家住香港 #大澳棚屋 #廖迪生教授 #大澳遊涌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三集 :傳統民居:客家村屋 : 谷埔 嘉賓 :王維仁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及王維仁建築研究室主持人)18/10/2023 谷埔的平原與溪谷地形,包括潮間帶紅樹林濕地生態、淡水沼澤景觀、淡水河溪生境,風水林及其孕育的豐富動植物。 谷埔的臨海灣地,由棄耕的水稻田逐漸轉化為鹹淡水濕地和紅樹林。有4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 第二部份:中國台灣美濃客家聚落 旁白 :三月、吉 美濃是高雄最大的客家聚落,屬於高屏溪流域客家民防組織「六堆」中的右堆,是南台灣極富客家文化特色且民風淳樸的小城,不同於隔壁的人口稠密的旗山,慢步調的美濃更保有早年的閒適感。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鄧妙薇 (香港新界鄉村村民) 主持人 : Dr Wallace , 猶利亞Gloria 嘉賓自出生起就住在新界厦村新圍一間只有三百多呎(十三坑)的瓦頂村屋,有個小閣樓,有一間約70呎的睡房,一個百多呎的大廳,有個天井連廚房,上有一個小露台,沒有浴室和廁所,一家九口人就住在這裏。 #RTHKCIBS #家住香港 #王維仁教授 #谷埔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第四集 :下舖上居 :戰前唐樓 嘉賓: 何尚衡建築設計師(考城學社創辦人) 這些戰前唐樓與當時的社會和社區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反映了戰前香港社會的居住狀況和建築風格,同時也展現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區關係。 第二部份:廣州上下九街區 旁白 : 彭利、凱文、吉 廣州的上下九街區是一個著名的商業和旅游區,有許多傳統的建築和古老的街道。 第三部份 : 「我們的故事」 嘉賓 : 陳漢榮 Wing 藝術家 陳漢榮生於香港,十八歲赴美並在紐約發展了他屢獲殊榮的職業 - 商業設計。2011 年,陳漢榮回流香港,重新尋根並一直專注他的攝影和攝影蒙太奇。 #RTHKCIBS #家住香港 #戰前唐樓 #何尚衡建築設計師 #考城學社創辦人 #陳漢榮藝術家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五集:步行上樓:徙置區 嘉賓 : 高添強先生(香港歴史研究者) 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港英開始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很自豪政策解決了大批難民的居住問題,1962年官方安排了美國國會訪問團到李鄭屋徙置區天台學校,丹麥皇室64年亦試過在格仔山俯瞰過鄰近九龍中部的徙置區。 第二部份:哥本哈根 8 House 旁白 : 芭莉 、凱文 哥本哈根的8 House是一個擁有多種用途的建築,它是一個大型的住宅和商業混合用途的建築,由於其獨特的設計和可持續性,成為了丹麥著名的建築之一。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 盧炳松先生(曾是跨國巨企的公關、基督為本基金及「誠心所願」圓願之旅創辦人 主持人 : Dr Wallace , 猶利亞Gloria 盧炳松1950年代出生,童年時一家十口曾賣水果維生、住在天井上由鐵絲網及木板搭置的居所,他1978年畢業於浸會學院傳理系,任職記者約8年後轉換賽道,接着逾30年先後任職奧美、可口可樂、迪士尼及領展(0823)公關高層。 #RTHKCIBS #家住香港 #徙置區 #高添強先生 #盧炳松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六集: 工、住混合: 工業、住混合區 嘉賓 :李浩然博士( 市建局董事會非執行董事) 香港的工業和住宅混合區是城市發展中的一個獨特特色。這些區域通常包含著不同類型的工廠、倉庫和住宅建築,同時也有商業和服務設施供應給當地居民和企業使用。這種混合使用的模式在許多大城市中都很常見,但在香港卻有其特殊的歷史和背景。 第二部份 :紐約Soho Loft Apartment 旁白 : 芭莉 要數世界上最能接觸和了解潮流文化的地方,美國紐 約Soho(中譯:蘇荷) 區一定榜上有名。作為一個著名的時尚、藝術和文化標誌,除了以潮物、名店和博物館聞名外,我們也可從當地的建築更多了解紐約, 當中就不得不提 Soho Loft Apartment。 第三部份 : 「我們的故事」 主持人: 吉、凱文 嘉賓:葉鳳桃 (Emily) (時裝設計師) 雖然這類舊式商住大廈(早期型綜合用途建築物)只流行了十多年就被淘汰,而且至今很多已經被清拆重建,不過現在尚可在香港市區找到。根據市區重建局的資料,全港現存還有大約二千多幢。 #RTHKCIBS #家住香港 #工住混合 #李浩然博士#葉鳳桃時裝設計師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七集 :公、私合作:公共房屋政策 嘉賓 :衞翠芷 Dr Rosman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 許多人認為公屋設計沉悶,一式一樣,但在房屋署工作32年的退休建築師衞翠芷(Rosman),卻覺得當中趣味無窮。「就算是同一種類,樓的擺法,地面設計如何增加人和社區的連結,都是不同的。」 第二部份 :倫敦「混合式房屋」 旁白 : 凱文 倫敦的“混合式房屋”是指由不同類型的住房,如公寓、平房和聯排别墅組成的住宅區。這種類型的房屋旨在提供一个多樣化、綜合性的住宅選擇,以吸引不同年齡、職業和收入的人們。 第三部份 : 「我們的故事」 嘉賓 : William 梁瑋鑫 (公共房屋圖片集) 訪問者: Valerina, Kelvin 於是23年來,William走訪過260個現有及已拆屋邨,拍攝和收藏20萬張公屋照片。 1990年代,念初中的他翻閱地圖,拿着父親的「傻瓜機」獨自搜尋屋邨。讀報得知一批公屋要拆,他便剪下報紙上的列表,感到有些東西要消失了,便去拍照記錄,自此愈拍愈多。 #RTHKCIBS #家住香港 #公共房屋政策 #衞翠芷建築師 #梁瑋鑫公共房屋圖片集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八集: 設計主導 :「建築師」所建的公屋 嘉賓 : 陳翠兒 (香港註冊建築師) 香港早期的公共房屋,如華富邨、蘇屋邨、彩虹邨、北角邨以至後期的穗禾苑等,都是高層公共房屋的典範,當時不少鄰近國家都相繼來香港參學。由最初為求可快速安置災民的H形公屋開始,香港漸漸發展出擁有自己特色的公共房屋。 她曾訪問華富邨設計者、亦是香港第一位華人政務司的廖本懷先生,他憶述當年設計華富邨背後的構思是由居民的生活需要開始,最重要的是讓人住得有尊嚴。 第二部份 :新加坡 Pinnacle 旁白 : 吉 新加坡的 Pinnacle@Duxton 是一座由7個超高層组成的住宅公寓,建成于2010年。这個项目是在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公共住房改善計劃的框架下開發的,旨在提高公共住房的品質和可持續性。 Pinnacle@Duxton 的房屋特色是其可以讓居民盡可能地接近自然和绿色環境。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嘉賓 :William 梁瑋鑫 (公共房屋圖片集) 訪問者: Valerina, 吉 香港公共屋邨(簡稱公屋)是香港公共房屋最常見的類別,由政府或志願團體興建,出租予低收入市民。現時香港提供出租公營房屋的機構有三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香港房屋協會(房協)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RTHKCIBS #家住香港 #建築師所建的公屋 #陳翠兒建築師 #梁瑋鑫公共房屋圖片集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九集 : 互惠互利: 公務員合作社 嘉賓 : 徐頌雯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上世紀五十年代,政府推出公務員房屋福利計劃,容許公務員根據《合作社條例》(第33章)組成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合作社),向政府申請批地和低息貸款,以興建公務員住所(公務員樓宇)。 第二部份:「邊度住好啲?」 歐美合作社房屋 : 旁白 :Edith 歐美合作社是一種社區合作组織,由多個家庭共同擁有、管理和维護一座房屋或住宅區。这種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房屋成本,使住房更加負担得起和可持續。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嘉賓 :李浩然博士(市建局董事會非執行董事) 香港的互惠互利房屋合作社是一種特殊的住房組織,旨在提供價格相對較低的住房給有需要的人士。這些合作社的特點是由成員自行管理和擁有,他們共同分享房屋的使用權和負擔相關費用。 #RTHKCIBS #家住香港 # 互惠互利公務員合作社 #徐頌雯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浩然博士市建局董事會非執行董事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十集: 五臟俱全:社區為本公屋 嘉賓: 伍灼宜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前主席) 在住屋問題上,要活得更好,首要是從人性角度出發,建造宜居城市,著重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性。伍教授強調香港雖然是一個高密度的地方,但不等於是低質素的居住環境,反而因為交通集中,往來方便,各方面的資訊及通訊都很好,使之成為香港的優勢。 第二部份 :巴黎 Unité d'habitation 旁白: 芭莉 、吉 巴黎的Unité d'habitation, 也称为Marseille Block,是一座标志性的住宅建筑,建于20世纪50年代。这座建筑由著名的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是一种现代化的大型住宅建筑,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住宅。 第三部份 : 「我們的故事」 主持 :鄭炳鴻教授 、陳榮珊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 陳漢榮 Wing 藝術家 嘉賓分享18歲到美國加州讀書,以及在美國工作和居住的情況,其後回港後,在香港的生活的點滴。 #RTHKCIBS #家住香港 #社區為本公屋 #伍灼宜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教授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前主席 #陳漢榮Wing藝術家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十一集 : 量產標準:公屋類型 嘉賓 : Ada Fung 馮宜萱建築師 (前房屋署副署長) 公屋是50年代港英殖民地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民生安撫策略,初期是用作徙置,協助居住在木屋區、受災難影響的市民上樓,後來慢慢演變為廉租屋邨,為符合資格的低入息人士提供居所。 嘉賓分享以下事件: a. 短樁事件:(提升房屋質素,攜手共建 50項革新措施;) b. 德信事件:推行工人發薪管理制度; c. 鉛水事件:推行物料監控制度。 公屋類型: 有康和型、和諧型、和諧鄉村式、相連長型、新十字型、新和諧型、Y型、雙塔式、長型、I 型、工字型、梯級型、新長型及相連長型等。 第二部份: 韓國公屋 旁白 :三月、吉、彭利 這些公營房屋與香港的公屋計劃有相似之處,其一是部分屬先租後買,先租予合資格人士,再開放供租戶購入單位;其二是配套方面,兩者均備有兒童遊樂場、公園等基本設施。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主持: 凱文、猶利亞 嘉賓 :Wing區詠蘭 (為註冊社工,因工作關係曾走訪全港不同公共屋邨。) 香港人對住屋需求從來都是想有個安樂窩,而家代表住安全感和歸屬感。 #RTHKCIBS #家住香港 # 公屋類型 # 馮宜萱建築師前房屋署副署長 #Wing區詠蘭註冊社工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主持:鄭炳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第十二集 互補不足:私人屋苑 嘉賓 : 黃光耀先生 Ricky (會德豐地產副主席 兼常務董事) 香港的私人屋苑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香港政府開始推行大規模的房屋建設計劃,以應對當時的住房問題。在這個時期,許多私人屋苑開始建立,成為香港人居住的主要選擇之一。 私人屋苑的發展在之後的幾十年裡不斷增長,並成為香港的主要住宅形態之一。 第二部份 :「邊度住好啲?」中國台灣社宅 旁白 : May 中國台灣面對著低薪水、高房價等棘手問題,在出生率低、高齡化甚至疫情影響下,更多人生活壓力更大,無力負擔購屋的龐大成本。於是中國台灣出現了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也是它們當前極具效益的解決方案。 第三部份 :「我們的故事」 嘉賓 : 黃翠華 (資深電視台創作人 ) 嘉賓住在九龍塘區已很久了。她的哥哥在那兒生活時間比她長,50 年代,殖民地色彩濃,她記得在旁的家有田地,再遠一點有來自萄葡牙的外國人居住。當時各洋房各有特色。平房頂天台種了很多花,中秋節過得特別開心。 #RTHKCIBS #家住香港 #私人屋苑 #黃光耀先生會德豐地產副主席兼常務董事 #黃翠華資深電視台創作人 #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在香港長大 #漫遊香港 #喜慶在心頭 #共建共創智慧社區 #細說香港建築保育 #鄭炳鴻教授 #凱文 #芭莉 #彭利 #三月 #吉 #Edith #Ma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