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BS 第33季】《細說香港建築保育II》
第一集: 新舊結合:皇都戲院 7/7/2021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阮兆輝先生(香港資深粵劇男演員)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建於1952年,為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其拋物線桁架建構的屋頂可謂全球獨一無二。雖然皇都戲院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其保育活化之路卻路途漫長。本集將分析這座建築的價值,並探討未來活化保育的可能性,以及阮兆輝先生曾與此建築的生活點滴! 第二部份:「保育面面觀」:私人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 - 換地與回購 主持 : 林社鈴先生 保育歷史建築是反映社會的個性,但當歷史建築座落於私人擁有的土地上,我們要尊重私人業權擁有者的發展權益。如何能做到幾保留歷史建築,又能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平衡土地的發展權益,政府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英國倫敦環球劇場 (Globe Theatre)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吳韻怡 (Revival Heritage Consultants Limited 總監、建築文物保護師) Wendy 位於英國倫敦泰晤士河河畔。最初環球劇場由莎士比亞,所在宮內大臣劇團於1599年建造,1613年6月29日毀於火災。1614年環球劇場重建,並於1642年關閉。1997年,一座現代仿造的環球劇場落成,命名為「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或「新環球劇場」,距離公園街(Park Street)的原址約205米遠。 第二集:修舊如舊 - 甘棠第 節目連結:https://bit.ly/3qxj1M9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李浩然博士(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暨副教授) 建於1914年的甘棠第以第一任屋主何啟棠 (何東爵士胞弟) 而命名,是香港少數仍保存英皇愛德華時期之西式古典建築物。政府於2004年購得甘棠弟,並於2006年改建成孫中山紀念館並開放予公眾參觀。作為一個法定古蹟,究竟這座建築多年來的保育活化成效又是如何呢? 第二部份:「保育面面觀」: 私人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 - 寓保育於發展 究竟如何將歷史建築原地保留,而又能夠將私人發展的權益取得平衡,在香港過往亦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做到既能原地保育文物建築,亦能將土地發展的地積比率用盡。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上海魯迅故居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吳韻怡 (Revival Heritage Consultants Limited 總監、建築文物保護師) 1956年10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虹口公園新建了館舍,並負責管理大陸新村9号魯迅故居和魯迅墓。 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3層樓建築,1933年至1936年逝世前居住和工作的寓所。這幢紅磚紅瓦的建築,底層圍牆內有個小天井,底層前面一大間是會客室。 二樓南面1間是魯迅卧室兼工作室。靠東筋是張普通的黑鐵床,床南是書橱和藤椅,床對面依次放着梳妝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 第三集:舊瓶新酒 中環街市 節目連結:https://bit.ly/3qxj1M9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吳永順先生(創智建築師有限公司始創董事) 在1939年落成的中環街市大樓,為本港其中一座能代表包浩斯風格的建築,其特色在於簡單橫向線型設計和追求實用功能的格局。街市被荒廢多年,終在2017年由市建局接手和展開保育活化工程,究竟這個項目會為這座建築帶來甚麼新面貌? 第二部份:「保育面面觀」:私人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地積比率轉移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為了做到發展和保育的平衡,政府亦採用不同的手法,將地積比率轉移、甚至優惠,作為誘因,讓私人業主在發展之餘,能夠做到保育工作,最出名用盡地積比率的例子就是虎豹別墅。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瑞典斯德哥爾摩Östermalm市場大廳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李浩然博士(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暨副教授) Östermalm 廣場曾是熱鬧的市場,直到當地政府為了降低衛生風險,禁止人們在戶外販售新鮮農產品。1888年,菜市場遷移到廣場旁新建市場大廳,廣場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市場功能。於是他們構思(出一種城市形態的可能性)在廣場原址建起一座臨時市場大廳,讓市場回到中心位置,令市場仍然保留住興旺的生意。 第四集:修舊如舊 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 (香港分校) —北九龍裁判法院 28/7/2021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 林筱魯先生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主席、香港規劃師學會前會長) 在1960年建成的北九龍裁判法院,為該年代典型公共建築之一。隨著裁判法院於2005年關閉,在發展局「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改為一所提供藝術和設計課程的學府。這個活化項目對本港文物保育工作上帶來甚麼意義? 第二部份:私人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 - 維修資助計劃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歷史建築的保育,不單是歷史和文化的問題,亦是土地和經濟的問題。所以政府在2007年推出維修資助計劃,為私人業主提供誘因,讓擁有已評級的歷史建築物的私人業主,可以有財務的資助,叫做Financial Assistant Scheme,幫助私人業主可以進行維修工程。計劃亦鼓勵業主同意讓政府將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進行評級,因為評級後可以享有經濟上的誘因。 第三部份 :「漫遊世界保育」: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李浩然博士(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暨副教授) SCAD成立於1978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一個風景如畫的歷史古城薩凡娜創校,專門培育頂尖藝術設計家。 美國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位於喬治亞州有著200多年歷史古城薩凡納市,薩凡納市是美國喬治亞州大西洋岸的港口及旅遊城市,也是南北戰爭前的州首府。由於整個城市的古建築保存完好,這裡被人們稱為美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第五集:修舊如舊:大澳文物酒店 (舊大澳警署)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黃志泉 (土生土長大澳畫家) 舊大澳警署建於1902 年,以打擊當時猖獗的 海盜犯罪活動。此警署屬典型殖民地風格的建築,現已活化成酒店,並設有展覽館予公眾參觀。本集將帶大家了解這座大澳地標,並探討此建築保育活化項目對當地社區帶來的影響。 第二部份:「保育面面觀」:政府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在討論完私人擁有歷史建築保育的機遇之後,讓我們看一看政府如何保育自己擁有的歷史建築。由於這些建築物由政府自己擁有,所以沒有要用盡地積比的壓力。這些歷史建築物最好的保育方法,就是由相關部門繼續使用他們原有的用途,延續他們本身的文化和歷史。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瑞典斯德哥爾摩拉格霍爾門酒店(Langholmen Hotel)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林社鈴先生(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Långholmen Hotel)是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省。1670年,瑞典啤酒商人約胡姆(Jochum Ahlstedt)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拉格霍爾門(Långholmen)這個荒島上興建一座私人別墅及花園,並把這座私人別墅命名為「艾士特維(Alstavik)」 。 1874年,瑞典當局在監獄增建500個監倉的中央監獄,並名為郎霍爾門中央監獄(Långholmen Fängelse),成為瑞典最大的監獄。 1974年,該監獄進行最後一次以斷頭台處決犯人;而最後一名犯人也於翌年離開監獄。該監獄也於1982年正式關閉。1987年,監獄進行大規模的翻新,改建為以監獄為題的酒店;酒店於1989年正式開業,並命名為郎霍爾門酒店。 第六集:修舊如舊:香港文物探知館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王維仁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及王維仁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前身為建於1910年的威菲路軍營營舍,一式兩幢,屬維多利亞殖民地時期的軍用建築群。在2005年改建成現今的文物探知館,並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項。究竟這座建築有甚麼特色與歷史價值?而是次活化項目又甚麼值得借鏡的地方? 第二部份:「保育面面觀」:政府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非牟利機構 主持: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首先要考慮是否有相關的部門覺得這座物業或建築物適用。當沒有部門提出可以利用這些歷史建築時,政府在80-90年代曾經嘗試和非牟利機構協作,因為不是所有的歷史建築物可以改作博物館,亦因為這些建築是公共的財產,所以政府有責任將這些公眾的資源,盡量開放給市民大眾去欣賞和使用。 第三部份: 「漫遊世界保育」: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 主持: 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 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徐頌雯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Dr Carmen 這裡是日治時期公共浴場,現在不能泡湯了,但現在還留有當時的場景,鎮館之寶800公斤北投石是超強特色喔。 台灣溫泉文化的開端,始於北投,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建於1913年,仿照日本伊豆山溫泉由日本人興建,外觀承襲著那個時期的和洋並蓄,內部豪華寬敞,是轟動一時全東亞最大的公共浴場。 第七集:修舊如舊 : 景賢里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 : 何心怡 (建築保育師) 景賢里原名為「禧廬」,由廣東商人岑氏夫婦於1937年興建,於1978年由邱氏家族改為現名。作為港島半山歷史悠久的豪宅,景賢里糅合中、西建築元素,反映出早期的卓越建築技術及工藝,並且與本地電影娛樂工業構成緊密連繫。景賢里於2008年獲評為法定古蹟,多年來保育與活化之路又是怎樣呢?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政府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在發展和保育之間要取得平衡,政府在2007至08年間推出了活化歷史伙伴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要保存政府自己擁有的歷史建築,以創新的方法善用這些文物建築,使這些建築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亦希望推動市民積極參與保育歷史建築,同時亦能提供創造就業的機會。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上海豫園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劉亮國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Dr. Prudence)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東北部,於明代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至萬曆五年 (1577年) 之間興建。由於其規模雄偉,故又被譽為「東南名園之冠」。這座中式私人園林本身屬於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旨在「愉悅老親」(即希望父母安享晚年),由於「愉」與「豫」意思相通,故得名「豫園」。豫園在1959年獲頒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開始向公眾開放,及至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集:新舊結合 : 香港大會堂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馮永基(本港資深藝術家及建築師) 屹立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已有逾半世紀的歷史。建築採用經典包浩斯建築風格,設計上注重功能性偏向僕素。多年來除了為市民提供文娛康樂場地,亦見證香港的歷史變遷。本集將帶聽眾深入了解大會堂的人文與對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政府擁有歷史建築的保育-商業化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驟耳聽來,將文物歷史建築商業化用經濟效益的方式去營運,好像有點背道離經。但當我們再想一想,當歷史建築物找不到合適的用途、亦找不到一個經濟誘因使他們可以持續地使用,最後亦難逃被拆去的結果。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林社鈴先生(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科莫法西斯大樓」在意大利米蘭北部的科莫(Como)小城,它於1932至1936年間設計建成,佔地約1100平方米,是由一個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築師朱塞佩•特拉尼樊所設計。他設計的作品多集中於科莫以及米蘭。這位意大利建築師,他是理性主義建築運動中的代表人物,這個建築成為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優秀作品。 第九集:新舊結合: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蔡仞姿(本港資深藝術家,視覺藝術組織1a空間創辦人) 作為亞洲協會十四個中心之一,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中心」)於一九九零年由恒生銀行名譽董事長利國偉爵士帶領一班香港社會領袖所創立。2012年2月,香港中心於香港金鐘的會址正式啟用。亞洲協會藝術館前身為前英軍軍火庫建築群中最古老的建築物,於1863至1868年間建成,透過保育、修葺及活化工程,香港中心保留了具歷史價值的前英軍建築群,將古蹟保育融會於嶄新設計中,配備世界級藝術、表演及會議設施,藉以提供更多元化的活動供大眾參與,當中包括演講、表演、電影播放及展覽等。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文物影響評估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為能做到確保政府提出的發展需要和文物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至2008年開始,政府要求所有政府的信基本工程、基建項目的倡議者,和相關的公務部門一定要進行文物影響評估,研究工程項目是否會影響具有歷史和考古價值的文物點,和對建築物的影響。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Hedmark Museum,Archbishopric Museum,Hamar Hamar,Norway 1967-1979 by Sverre Fehn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劉亮國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 助理教授) Dr Prudence 基地前方是一千兩百年前的Hamar 的天主教堡壘,而博物館則依順著堡壘的牆以及18世紀的穀倉興建,Fehn認為越是要創新或是掌握一些事情,越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所以Fehn在設計支出希望以保留現有基地上的遺跡為主要出發點,讓人能確切感受到中世紀建築風貌,利用原始遺跡與新建築的接觸點塑造出一個懸吊在舊建築的新博物館,利用這個手法來真正達到保存遺跡的方法。 第十集:新舊結合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前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伍韶勁(藝術家、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Chan Nga Ying 陳雅瑩 (Cecilia) 視覺藝術院 - 2021本科畢業展籌委會主席 Academy of Visual Arts - Committee of BA (VA) Graduation Exhibition 2021 、Cheung Hei Ying 張希瑩 (Mimie) 視覺藝術院 - 2021本科畢業生 Academy of Visual Arts - BA Graduate 2021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前身為皇家空軍軍官俱樂部,由英國皇家工程師部隊於1934年興建,具有殖民地式新古典建築風格。在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下,該項修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的「榮譽獎」。究竟是如何將它改建成集工作室與畫廊於一身的藝術學院?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文物信託基金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在2016年政府的施政報告中,已經預留了5億成立一個名為保育歷史建築的基金。這基金是用來落實古諮會在歷史建築保育中的政策,其中包括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及私人歷史建築物、公眾教育及社區參與、和宣傳活動及學術研究,但卻未能符合民間組織與私營界別參與保衞文物建築工作的要求。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意⼤利老城堡博物館 (Castelvecchio Museum)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 林社鈴先⽣(香港第⼀代保育建築師) 老城堡Castelvecchio位於意⼤利維羅納古城的⻄邊,這座城堡建立於14世紀,在這之前已經是古羅⾺帝國建造的堡壘了,但在Scaliger家族統治維羅納時成為該家族的住 所與堡壘,也是當時Scaliger家族最重要軍事建築,在城堡旁還有⼀座斯卡利傑爾橋,⽬的是為了在有⼈攻擊時逃跑⽅便,⽽附近維羅納圓形競技場跟它距離不遠。 第十一集:1881 — 前水警總區總部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李仲明 (註冊建築師、建築文物保護師) 前水警總部建成於一八八四年,為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亦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整組建築群包括主樓、馬廄及報時塔(俗稱圓屋)。除日佔期間(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曾用作日本海軍基地外,至一九九六年為止,一直為水警所用。主樓本為一所兩層高建築,後於一九二○年代加建一層,主樓東南及西南兩翼為已婚職員宿舍。日佔期間於水警總部前草地下建有大規模地下通道。二次大戰後,為安全人起見,封閉地下通道,及重鋪草地。報時塔可謂整座水警總部最具特色之建築,為海港船隻報時。其報時功能於1907年大包米的訊號塔落成啟用後而消失。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文物保育與旅遊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保育和旅遊的結合,可以為保育工作提供更大的誘因,但在香港的文物保育,很少從旅遊的角度出發。文化歷史建築是城市中一個重要的旅遊資源,要有視野才能做到一流的旅遊城市。而本地的文物古蹟,不但可以突顯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更加可以令香港旅遊設施和景點多元化,透過文化旅遊換取資源,回饋於保育項目之中。其實文物保育和旅遊可以說是雙刃的劍,一方面可以提供經濟誘因,但另一方面如果旅遊過度的開發,會帶來很多對文物的損害。 第三部份:「漫遊世界保育」: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徐頌雯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Carmen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宰牲場」由工部局工務處於1933年建成,位於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沙涇路。於2005年被上海市評為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被改為創意生產業園區,於2008年以「1933老場坊」之名開幕,2014年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獲國務院正式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十二集:破舊立新/ 保舊重⽣: 皇后碼頭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羅雅寧(中⻄區關注組成員) 皇后碼頭的前⾝是皇后像停泊處(Queen's Statue Wharf),是⼀個以⽊材建成的簡單停泊位,於20世紀初建成。當時中環仍未開始填海,碼頭因為在皇后像廣場之前⽽稱為「皇后碼頭」。皇后碼頭逾半世紀歷史,⾒證維多利亞港的變遷及⼆次⼤戰後急速的經濟發展。同時碼頭作為英國皇室儀式及公眾活動的場地,是香港殖⺠地歷史⼀部分,也是香港⼈的集體回憶。皇后碼頭與⼤會堂、愛丁堡廣場、和平紀念碑、立法會⼤樓為同⼀建築群,保留着50⾄60年代的建築特⾊。 最後皇后碼頭被古諮會列作⼀級歷史建築,但特區政府表明評級結果和當局處理問題的決定無關。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文物建築保育與管理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文物建築保育的管理是十分重要,因為文物是公共的資源,應該盡量開放,體現文物建築的公益性和社會性,鼓勵社會的力量參與文物建築開放的工作。所以文物建築的物業管理不是一般的物業管理,不但要做到好的管理,亦要做到生活和服務。 第三部份 :「漫遊世界保育」:上海外白渡橋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毛家謙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Mo 外白渡橋是一座標誌性的鐵橋,座落在上海外灘的北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的地方。 跟據專家的研究,橋的原貌是銀灰色,所以在2008年翻新時也特意塗上專門的銀灰色的防鏽油,恢復原貌。「外白渡橋」點解叫白橋是因為該橋建成後,凡是過河無需再支付過橋費,所以是白白地渡過。 第十三集:破舊立新: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香港校舍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嘉賓:張⽂政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董事及項目總監) “Director of Studio, Ronald Lu & Partners”. 白屋位於摩星嶺,是193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建設的軍事建築的遺址,以山而建,面向南中國海,被蒼翠山巒所環抱,範圍包括海傍的銀禧炮台以及五座相關的軍事建築物。建築運用鋼筋水泥建造,設計以實用為主,空間佈局不對稱,幾乎沒有裝飾,是香港早期現代建築的例子。由於牆壁漆上白色,故建築群被稱為「白屋」。二戰後多次更改用途,回歸後而空置,直至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香港分校接管後,才再次全面活化使用。 第二部份:「保育多面睇」:文物建築保育與公眾參與 主持: 林社鈴先生(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文物建築是公眾的資源,所以公眾參與是很重要的。目前古諮會亦邁向越來越開放,讓市民公眾多了少許參與保育的工作,保育是需要充分考慮公眾的訴求和情懷,亦需要地區或界別的代表廣泛市民的參與,才能做到一個好的公眾參與機制。 第三部份 :「漫遊世界保育」:紐倫堡檔案館 (Gunther Domenig’s Documentation Centre) 主持:鄭炳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Wallace、猶利亞(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主席、建築文物保護師) 客席主持: 毛家謙 (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Mo 德國紐倫堡的「納粹黨集會場檔案中心」,這個保育的項目正正就是一個教育和展示納粹和希特勒的崛起,及對世人警惕其野心對德國及世界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當希特勒戰敗後,整個建築群也還沒有正式完工,二戰結束後,德國和其人民是經歷了好一段反反複複的思辯鬥爭,才將此富有象徵建築的保育下來。 #香港古蹟文化風俗研究推廣學會 #猶利亞 #鄭炳鴻教授 #林社鈴香港第一代保育建築師 #凱文 #牛仔 #芭莉 #吉 #三月 #彭利 #毛家謙教授 #徐頌雯副教授 #吳韻怡建築文物保護師 #劉亮國助理教授 #音樂製作LCMMusic #錄音製作工程師KimLeeTitusAnit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