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Albums
Our activities are not bound to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or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rather, they go beyond this specific field and extend to any area related to cultural heritage. We believe that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are a mode of thinking and an attitude of living”. Only with such a vision, the benefits of 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can be carried to its farthest extent.
2019-2021「五花八門──香港電影的兵器世界」
香港電影資料館正舉辦「五花八門──香港電影的兵器世界」展覽,並設有放映會及座談會,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各兵器的氣勢及獨特之處。 富有香港特色的功夫及武俠電影,當中展示了不少兵器,包括關德興在《神鞭俠》(1968)所用的皮鞭和在《黃飛鴻》系列所用的柳葉刀,以及《獨臂刀》(1967)中的獨臂刀、《白髮魔女傳》(1993)中的長劍和大砍刀、《江山美人》(2008)中的青銅劍、《血滴子》(2012)中的血滴子、《殺破狼2》(2015)中的短柺等,其造型與招式設計盡顯電影人的創意和武術指導的心思,更特意還原《龍爭虎鬥》(1973)中李小龍與石堅上演終極對決的場景,讓觀眾彷如置身現場。 兵器意指人與人武力鬥爭的器具,與狩獵和改善生活的器具大不相同,中國有林林種種的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戟、鞭、鐧、錘、叉等,不同的武術門派,所擅長的兵器也不同,如峨嵋使用的是劍、少林是棍等。當中較為普遍的分法為長兵器和短兵器,短兵器則指刀、劍、刺;長兵器則有櫻槍、棍、大刀等。 今次展覽較為曯目的是展出血滴子,據說血滴子是一個專取首級的恐怖兵器,是以皮革為囊,像一個鐘形的罩子,頂端聯繫一條鏈,內藏快刀數把,用機關控制。使用時是趁人不備,擲向敵人,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即取,手法極其殘忍,是專為清除異己的秘密武器。 可是血滴子只在野史出現過的兵器,據說是清代雍正帝所造,雖尚未能證明其真實性,但卻散見於各類稗官野史與民間傳說中,因為背景充滿傳奇,致經常成為小說和影視作品的題材。 別了四大奶茶德如茶餐廳!
農曆新年前,屹立灣仔半世紀的老字號終告別,灣仔開業65年位於聖佛蘭士街的德如茶餐廳,多年來以香、濃、滑奶茶、三文治等聞名,可惜歲月不饒人,德如於昨天(2020年1月23日)告別灣仔,現任掌舵人兼創辦人幼子蘇懷豪因年事已高,租約期到前便不再經營了。 德如茶檔,店名源於創辦人蘇德如,他和太太結婚後,十名子女陸續出生,因開支大,他們便向政府申請開茶檔,政府發牌後,一家人便在聖佛蘭士街開檔賣奶茶、三文治等。 最有名就是奶茶膽,蘇德如用數種不同粗幼的茶葉溝成,再由蘇老太親手縫製茶袋,由於茶袋的孔很細,沖出來的奶茶,特別香滑,縫袋沖茶溝茶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十多年前,香港CNN網站已選德如為香港四大奶茶,揚名海外,港式奶茶亦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德如開業後不到十年,蘇德如因病過世,蘇老太就和兒女繼續經營茶檔,從簡單的茶啡多士,不斷增加菜式,碟頭飯、豬扒飯、家鄉炒飯等通通齊備,由於蘇老太年事漸高,幼子蘇懷豪約近三十年前,回店舖打理,漸漸接管餐廳。因鐵皮檔是蘇老太持有的牌檔牌照,一旦她過身,牌照未能轉移,鐵皮檔就要結業,所以當時蘇家已在茶檔後租下另一舖位,經營德如茶餐廳,茶檔早年已經停止運作,現在連茶餐廳也結業了! 2010年,香港咖啡紅茶協會向政府申請「港式奶茶製作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它正式被公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項。 港式奶茶俗稱「絲襪奶茶」,由殖民地時代的英式奶茶,經過百年的逐漸演變,成為今天香港普羅大眾的飲品。港式奶茶由調配茶葉、煲茶、焗茶、撞茶、撞奶等步驟炮製而成,深受香港人歡迎。港式奶茶製作技藝反映了中西飲食文化在香港的交融與發展,也反映出本地市民的生活和飲食的面貌。 銀光承傳 — 粵劇申遺十周年
粵劇藝術歷史悠遠、博大精深,是香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於2009年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電影是娛樂商品,亦是大眾傳播工具,透過畫面訴說各種故事的同時,亦間接將人類歷史文化記錄及保存下來。電影與粵劇在有聲電影誕生後便結下不解之緣,梨園中人不論台前幕後,都紛紛參與電影製作,把不少粵劇元素帶進電影,電影中人亦透過各樣電影技術,嘗試將兩者的藝術性與娛樂性融合,令舞台上的粵劇在銀幕上呈現另類光彩。 舞台與觀眾席有一定距離,觀眾透過舞台的第四面牆,看到演員在固定的空間演出,雖然電影院中的銀幕與觀眾之間也有一定的距離,但電影能透過不同畫面構圖、不同大小與速度的鏡頭運動、不同的剪接技巧等電影獨特語言,產生不同的敍事與戲劇效果。 唱、做、唸、打是粵劇藝術主要的表演形式,經過歷代前人的鑽研和實踐,琢磨出眾多名曲唱腔和功架絕技。粵劇電影保存了不少名伶的親身表演,讓後世觀眾雖不能於舞台現場一睹大師風采,亦可從電影畫面中重溫歷史上各大名家的精湛技藝。 《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
今年十一月在南涌舉行《南鹿社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南鹿社由南涌、鹿頸等十三條村組成,這是少數沒有演出神功戲的醮會,據老村民說,昔日打醮曾有神功戲,還有演給幽魂觀賞的木偶戲,但隨着村民外移,人口減少,演戲活動早已取消了。 鹿頸村是傳統的客家村,範圍包括黃屋、陳屋、雞谷樹下及南坑,立村逾300年,鹿頸村中有四大姓,陳、黃、朱、藍;以陳為大姓,祖先陳男德是當地一位功成名就的商人,於當地的地位顯赫,他將鹿頸的農穫與一河之間的沙頭角交易,對當地的發展貢獻良多。 |
Site Visit in Yi O
Site Visit in Yi O! Yi O, set by a stunning inlet to the south of Tai O, is now among Hong Kong's most appealing rural, bucolic places. The group visits the rarely visited Yi O with the district’s manager, Alan Wong, heading there by speedboat from Tai O. In addition to seeing the fine old village and the scenic inlet, the group is going to stop at a local waterfall. Hong Kong’s only rice farming should be underway, with some migratory birds around, including buntings such as the endangered Yellow-breasted Bunting. The village here was abandoned about 20 years ago and fields became overgrown. This was followed by controversy, as former residents refused to allow hikers to go through the old village, causing a section of the Lantau Trail to be rerouted. A farming project is now underway and this is now the most extensive rice paddy in Hong Kong. The Yi O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hopes to make sufficient income to share some with former villagers who have agreed to the project. Central Market, 2021
|